發布時間:2021-03-31 瀏覽:759次
雨衣起源于中國。周朝時就有人用香草“萆荔”制成雨衣用來防雨、防雪、防風、遮陽,這種雨衣就是人們常說的“蓑衣”。大約在春秋時,古人已發明出一種油布雨衣。《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載:“陳成子衣制杖戈”。杜預注:"制,雨衣”。清段玉裁認為:制不是草制的雨具,若今之油布衣。據研究,在當時人們已對干性油植物桐、荏等有了認識,所謂油布,就是用桐油或崔油涂在織物上干燥而成的防雨布。到了南北朝后,油布雨衣的制作又進了一步,它已能在綢絹上加工,也可用蠶繭紙做成。隋代起用油布制成雨衣。《隋書》曾載隋煬帝觀獵遇雨,“左右進油衣”。然而這種油布雨衣造價昂貴,普通百姓難以得到,只有貴族才有福享受。唐代的雨衣是蓑衣和笠帽聯用,唐張志和《漁歌子》一詞曰:“青箬笠, 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真實描寫了勞動人民穿雨衣勞作的情形。所以說“青箸笠”,“綠蓑衣”,因為二者都是植物的葉片制作的,唐代還有用絲綢制成的雨衣。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蓑衣和笠帽仍是大眾化雨衣,只不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再是茅草了,而是以棕代之,制作上日趨精美。在宋元時代,蓑衣是軍隊士兵的防雨衣。明清時代,貴族士人也偏愛蓑衣笠斗,如《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在雨天披自玉草的“玉針蓑”,戴著藤皮細條編成、刷以桐油的“金藤笠”,引起姑娘們的贊嘆。蓑衣作為防雨衣物一直使用到現代新型塑料雨衣出現而漸漸離開人們的視覺。但是在一些偏遠的山區,仍然會看到植物纖維編制的蓑衣